经济转型文化产业能做些什么?

2017年1月2日

  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骄人业绩,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失衡发展、粗放增长的低端模式取得的,随着资源枯竭、环保意识增强、共富诉求强烈、民生民主共识等多因素的共同推进,中国急需一种集约增长的高端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地,中国高度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一维国家治理模式也面临着现代化转型。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要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塑造,要完成这两个新任务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就是文化,文化可以作为一种产业要素或者一个产业形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或一股治理力量参与国家治理。

  当前,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文化可以支撑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其次,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诞生出文化产业形态,并发展为一个重要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级化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国家经济总量的贡献在不断增大,同时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对外贸易可以促进出口增长,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再次,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气质,蕴含着民族精神,推动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国家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最后,文化具有理念引导功能,理念是一种关键的发展力量,理念引领发展方向,理念引导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正是一种改革创新的文化引导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正能量的理念,引导国家的健康发展。

  经济转型发展的诉求,一方面强调发展的经济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赋予发展的文化含量。因为经济具有一维性,追求经济目标必然带来排序问题,而排序的结果是总有排在后面的,导致区域的发展差异、社会的阶层分化、人民的贫富差距,而这种局面是很难构建所谓的和谐社会的。而文化具有多维性,文化是作为个性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难于比较,每种文化追求都具有适应的价值最大化,因此文化共存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倡导文化共存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当然在从经济社会转向文化社会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对文化多元化的认同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这个转型过渡阶段有了推动的前提。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经济效益的达成外,更多的应是对于社会的文化效益贡献,也即社会价值观的传播,甚至是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启蒙引导。首先要确立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共存的目标,引导人们追求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财富不应是人生的唯一追求,也不会是整个社会的最高追求,和谐性才是人与社会的共同目标。其次,要发挥文化要素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改变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能源高耗、技术落后、产品粗劣、服务粗放、模式僵化、市场萎缩的不良局面,追求绿色环保、低碳循环、创新驱动、高附加值的集约型新经济发展模式。

  当一个国家越来越追求多元发展的目标时,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会得到适当的缓解,因为不是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体现国家的进步,国家发展对于经济的依赖性在减弱,在向文化社会的过渡过程中,经济对于一个国家动员社会力量的功能越来越弱,很多社会资源的配置可以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力量。因此,文化对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高级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降低经济发展的目标,使得经济发展能力与发展目标相匹配,发展效果与发展目标越趋一致。

来源(新浪) 作者(佚名)

泰和集团(www.chanoyuta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