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全国天然气发展形势分析与建议

2017年9月11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推进,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目前,在推进能源革命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促进天然气发展在相当长时期内应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战略选择,同时面临新要求、新挑战。

形势:世界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回落,国际天然气市场供应宽松

2017年初以来,世界经济延续了2016年底的复苏态势,增长好于预期,经济复苏终于变得“普遍而稳固”,但依然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美联储加息及政策不稳定等风险和不确定因素。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 GDP同比增长6.9%,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

在欧佩克限产与美国页岩油增产等因素的作用下,2017年上半年国际能源市场继续呈供应宽松态势,国际油价温和复苏,呈中低价位运行。目前WTI徘徊于45~50美元/桶,Brent震荡于50美元/桶。同时,中国能源需求增速明显回升,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比去年底提高0.3个百分点,达到20%。

近年来,世界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回落,国际天然气市场供应宽松,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统计显示,美国气价(Henry Hub)下跌了30%以上,目前震荡于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日本LNG进口到岸价跌幅约超过50%,目前徘徊于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低廉的价格极大刺激了LNG国际贸易,贸易方式更加灵活,短期、中短期小合同及现货贸易快速发展。统计显示,2017年1~6月,国际LNG贸易量同比增长了9%,其中现货贸易量增长了24%,均创历史水平。随着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非等LNG项目不断投产,未来3~5年或更长时期有望迎来世界LNG发展黄金时期,国际LNG价格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继续下行趋势。这为中国充分利用境外丰富而廉价的天然气资源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

中国天然气发展:呈现产消两旺发展新形势

2017年以来,在经历了3年相对低速增长后,中国天然气发展呈现产消两旺的发展新形势。随着国际油价温和复苏和国内经济形势好转,能源需求增速明显回升,“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煤改气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加上廉价的进口LNG,以及煤炭价格上涨,供气和用气的经济性有所提高,天然气生产和消费明显回升。据统计,2017年1~6月,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回升,天然气(含非常规)产量74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1%;天然气消费量1146亿立方米,增长15.2%;天然气进口41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2%,其中LNG进口1592万吨,同比增长38%,创历史新高。

今年初以来,天然气资源勘查取得了新发现,在南海北部成功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开辟了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发布了《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年)》;发布了期待已久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贯穿全产业链的油气体制改革主要任务;13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天然气利用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城镇、发电、工业、交通等四大天然气利用工程。

这些重大决策和新进展,连同大气污染防治、煤改气、煤炭去产能、自然保护区矿业权清理等其他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完善,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机遇,必将极大推动我国天然气发展。预计2017年下半年将延续上半年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天然气产量增长约10%,消费量增长约16%,进口量增长约20%。预计未来3~5年,在国际能源市场总体宽松趋势下,随着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能源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充分利用国内丰富资源和相对廉价境外资源,天然气有望进入新的较快发展阶段,其中天然气产量增长8%-10%,消费量增长9%~11%,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例达10%以上。

问题:供应保障能力持续下降,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总体落后

一是国产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持续下降。持续低油价冲击、资源劣质化加剧和过高的开发成本直接导致国内天然气大幅增产难度日益加大。供应保障能力持续下降,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幅攀升。持续低油价下国内油气上游投资大幅下降,天然气产能建设规模大幅下降。统计显示,2014~2016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投入下降了52.5%,天然气产能建设下降了50%。据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5年),全国超过35%的待探明天然气分布于低(特低)渗透储层。新增探明储量中低品位比例达70%以上,而且页岩气、煤层气开发经济性较低,制约其大规模增产。“十二五”以来,国产气对消费供应保障能力下降了20个百分点。按照2017年上半年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国产气的供应保障能力将下降到60%以下。

二是境外天然气进口运输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在陆上管道进口运输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多边运营安全保障和协调机制,已建成的中亚、中缅等管线的天然气过境运输安全受到威胁。在海上LNG进口运输方面,也面临与原油进口运输同样的安全威胁。随着LNG 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海上LNG进口运输安全日益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天然气发展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总体落后。深层、深水及火山岩等新领域天然气地质理论、认识滞后于勘探开发实践需要。复杂气藏勘探开发核心技术缺乏,深水油气开发技术与装备落后,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的关键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技术与装备水平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天然气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燃气轮机、LNG运输、大型LNG船用发动机等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了天然气利用效率低,抬高了用气成本。

四是基础设施能力总体不足和利用水平低。天然气管网等设施能力不足,制约了天然气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国天然气主干线总长度、一次输气能力分别仅占美国的12%、25%。近年来,主干管线建设步伐放慢,2016年仅新增约3000多公里的主干管线,不足“十二五”年均水平的40%。储气库建设严重滞后,城市调峰、应急供气安全形势严峻。目前全国储气库工作气量仅占天然气消费量的3%左右,远低于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缺乏基本调峰、应急供气储备。同时,受垄断体制的制约,国内已有天然气基础设施利用水平低,闲置浪费严重,近年来沿海LNG接收站利用率仅50%左右。

五是现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与政策有待完善。现行天然气基准定价仍是一种政府管控的定价机制。行政性垄断和区域分割严重,从气田到终端用户的环节过多,输配费用过高,而且开发生产成本偏高,导致综合气价过高。用气成本过高,削弱了与替代能源的竞争力,抑制了天然气消费市场扩展。季节性、峰谷期气价政策有待完善。高油价时期签署的大规模长约高价进口气消纳困难日益加大。现行气价形成机制和政策不利于大规模扩大天然气利用。

六是油气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和行业监管不足。国内油气上游投入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困扰油气发展。管道、LNG接收站等设施未对第三方开放,制约了国内天然气市场发展和对境外廉价资源的利用。对资源开发、输配等环节成本和价格缺乏有力监管,对勘探开发过程及环保、安全等监管有待加强;勘探开发、管输动态等重要领域信息不对称,监管手段和实效性有待提高。

建议:深化勘查开采体制改革,加强天然气国际合作

第一,深入推进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提高国内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并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体制,实行区块竞争出让制度,加强安全、环保等资质管理,实行有序准入,不断引入竞争,增加投入,激活潜力,降低成本,提高规模开发效益。完善并实行更严格的区块退出机制,积极推进油气储量确权登记,探索储量经济价值评价,促进矿业权流转。健全完善地质资料汇交、公开和共享机制。通过持续深入推进油气上游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现代油气勘查开采体系,不断提高国内资源接续供应保障能力,增强天然气供应安全。

第二,加强天然气国际合作,增强境外天然气资源供应安全。按照市场化原则鼓励企业参与天然气进口,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加大国际天然气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境外天然气资源。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协调机制,强化支持政策。借助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提高境外投资效益。加强“一带一路”主要国家油气地质与资源基础研究与评价等。

第三,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提高集约输送和公平服务能力。加强管线、存储及LNG等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积极性,拓宽融投资渠道,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构建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机制,提高建设能力。着重加快主干线、联络线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力度。集中推进管道互联互通,打破企业间、区域间及行政性垄断,提高资源协同调配能力和水平。加快完善第三方公平接入机制,提高基础设施运营水平和利用效率、服务能力。加快天然气利用“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等。

此外,要强化科技攻关与创新,持续降低天然气开发和利用成本;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强化市场监管,完善天然气市场交易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持方式,促进天然气可持续发展。

来源(国土报) 作者(佚名)

泰和集团(www.chanoyuta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