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会

2014年12月15日

  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大概3年的时间,却具有很高的热度。移动支付、P2P网贷、虚拟货币等新事物不断涌现,不仅吸引了各路资金的进入,还抓住了政府和民众的眼球。在电商已经颠覆传统零售行业的格局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导致的“金融脱媒”现象更是让传统的金融机构胆战心惊。金融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一直有分歧,“盲人摸象”,各持一词,准确地理解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可广泛地理解为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从事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兴金融。中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形态主要是互联网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还是初级阶段,真正用互联网思维做金融的还很少。高级阶段的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是谢平教授提出的,“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一定是用互联网思维去做的金融。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平台思维五个主要方面。用户思维是指在企业在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机制和企业文化,只有深度理解并满足用户,才能最终生存并获利。流量思维是指企业将人流、财流、物流放在规模、市场与收益等之前考虑,先做流量,有流量意味着体量,有体量意味着分量,有分量意味着价值。流量聚集之处,收益自然而来,免费最终是为了收费,Q|Q、淘|宝、360都是如此。社会化思维是指社会化商业的核心是网络,企业面对的客户以网络的形式存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和众包协作方式的应用改变了企业生产、销售、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形态。大数据思维是指对大量的数据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实现从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制造到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转变。平台思维是指开放、共享、共赢,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产业巨头,平台模式的灵魂在于打造一个多方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圈,未来的平台之争是生态圈间的竞争。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围绕搜索、电商、社交各自构筑了强大的产业生态,让后来者很难撼动。用互联网思维去做金融,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

  有人感觉,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速度甚至比外国还要快,比如,全球来看中国的P2P网络贷款业务发展迅猛,把其它国家甩在了后面。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互联网金融产生的三大背景,一是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二是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姿态;三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性市场间隙。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和金融融合的产物。2013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土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渐饱和,互联网发展主题从“数量”向“质量”转换,具备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与传统经济结合紧密、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民生活形态影响力度加深等特点。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社交类综合平台持续升温,手机网络游戏高速增长,网购团购规模增速明显,中国企业在线采购和在线销售的比例达到为23.5%和26.8%。如果说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规模的扩张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手,那么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战略性支持则是催化剂。

  培育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政府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中国人民银行在官方报告中给予互联网金融正面评价,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参与广泛、中间成本低、支付便捷、信用数据更为丰富和信息处理效率更高等优势。国务院也两度发文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4年3月,“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都表明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金融事物很重视,"批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监管红利"是不理解政府的战略意图的表现。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政府不能随意监管,“摸着石头过河”反而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只要风险可控,就让其自由发展。比如,中国的P2P网货企业发展非常快P2P企业可以介入资金交易,也可以进行信用担保,政府并没有急于出监管政策,也是想看一看效果。政府也会加紧研究这一新金融事物的特点和未来的监管政策,2013年4月,国务院部署了金融领域的19个重点研究课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就是其中之一。当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政府的姿态都是外因,内因还是传统金融体系中未能满足的资金融通需求。

  有人把传统金融形容成借“屌丝”的钱贷给“高富帅”,是“屌丝”TO“高富帅”模式,而互联网金融则是“屌丝”TO “屌丝”模式,是小微金融。这一说法虽不完全,但有一定的道理。传统的金融体系与风控制度安排倾向于为大中型企业、高净值人才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一直以来也没有找到有效地为小微企业、为三农、为民间融资的办法。因为受到规模限制、利率管制、IPO管制等影响,这块市场就空出来了,这就是传统金融体系的市场间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首先是找到的就是这个市场间隔,实现了快速发展,如P2P网贷业务。所以,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还是根置于小微企业、三农、民间融资等实质而未能满足的金融需求当中,只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思维的形式显现出来,相信互联网技术下的金融应该比银子银行、民间高利贷等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更便于监管。

  互联网金融产品及中小企业的机会

  互联网金融产品可分为三个层面:1、互联网金融第一层次——金融渠道,包括互联网券商(典型代表国金、腾讯)、互联网基金(典型代表天弘基金、阿里)、互联网银行(典型代表招行)、互联网保险(典型代表平安车险、百度捷径)2、互联网金融第二层次——金融信息服务,包括投资交互(典型代表雪球、财经类网站)、理财中心(典型代表阿里金融超市、Motif investing)、募集贷款匹配(典型代表融360 ),尤其是募集贷款匹配能使资金供需方的信息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属于金融垂直搜索领域。3、互联网金融第三层次——资金筹集,资源配置,重塑征信体系,金融“脱媒”,主要有股权众筹、P2P贷款、电商小贷等,典型代表有拍拍贷(传统模式)、宜信(债券转|让)、人人贷(担保模式)、有利网(平台模式)等。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可关注这类互联网金融公司。

  对于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而言,中国互联网金融处于初期阶段。金融行业的平衡刚刚被打破,未来“金融脱媒”将逐步加深,互联网金融最终会达到一个与传统金融相平衡的一个局面,就像电商业与传统零售业的平衡。对中小企业而言,理解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产生的背景有助于理解这一产业链条并把握未来的机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是以服务小微企业和小微客户为主,并逐步填补传统金融市场的间隙。传统金融企业则在保持“精英”特质的基础上,从服务于大中型企业和高净值客户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而下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金融互联网化。这种趋势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很好的资金融通的机会。那些信征数据好、口碑优良、有发展潜力的小公司可以从互联网金融公司拿到合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突破资金融通方面的限制,实现快速的成长。

  

融通方面的限制,实现快速的成长。

来源(世界经理人网站) 作者(佚名)

泰和集团(www.chanoyuta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