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日调查发现,多家银行早已认定这种行为实质就是信用卡套现,央行等监管部门已连发禁令但却屡禁不止,有关方甚至开设“绿色通道”帮忙交易,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空白。
拿无息借款赚高利收益
早被认定套现却不好禁
“我有十多张信用卡,哪个平台能用?我盘活啊。”在一家知名网贷论坛的QQ交流群里,一位行家介绍起拿信用卡炒网贷的方法,立刻引来不少网贷新手的关注。
其实,这位行家介绍的方法十分简单。网贷平台上,投资人在投标之前,需要先将资金转入自己在平台上的账户中,这种充值的方式常常通过银行卡转账的方式进行。转账时,只要选择一张信用卡充值,只要在免息期限还清,就可毫无成本投入的情况下赚取高收益。
行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张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额度为1万元,免息期限为50天,将这1万元投到网贷平台上期限为40天、年利率为10%的项目中,1个月后,本钱还给银行,用户还能从中赚100多元。若这1万块钱存入银行,即使是按照定期利率,40天后的利息也只有32元。
“把信用卡的钱充进网贷平台赚收益,其实就是信用卡套现。”中国工商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针对于揣着信用卡炒网贷,其实多个监管部门也早已认定。2012年银监会发布的《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显示,商业银行个人信用卡透支应当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等非消费领域;2013年6月,央行也下发“支付业务风险提示”,警示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注意网络信贷业务风险,认为目前网络借贷存在“信用卡资金透支于网络信贷,易使网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的风险。
不过,一些网贷平台却无视禁令,连跨多道关卡。“只有极个别银行的信用卡不能充值,其他的几乎都能。”一家名为“诸葛E贷”的网贷平台工作人员介绍。而记者又开云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天天聚财、车易贷等多家网贷平台,均获得了类似的答案。
网贷靠信用卡争抢用户
支付平台直言在钻漏洞
“这是不少平台吸引用户的好办法。”知名网贷平台“爱钱进”创始合伙人张辉对记者说,如今网贷平台像雨后春笋一样,除了在收益率上一比高低外,信用卡套现也被作为诱饵拿来争抢用户。前不久监管部门开始下发禁令,一些规模较大、有稳定用户群的平台已经收敛,但不少小平台依旧靠此屡试不爽。
其实,用户之所以能“空手套白狼”,还有人背后给开了绿色通道。
“借记卡充值就选‘宝付’,信用卡充值就选‘汇潮’。”网贷平台“天天聚财”的工作人员说。就在这家网站的充值页面中,支付平台的选项中,“汇潮支付”旁特意用蓝字标出“信用卡大额”。其实,用户把钱从银行卡成功转入网贷平台,几乎都要经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卡之所以能划转成功,主要就是因为支付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来自多家媒体的报道内容显示,央行在春节前后叫停多家第三方支付的网贷平台信用卡充值业务。然而,记者昨日尝试使用一张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卡向“天天聚财”上的账户充值1元,再依次输入了信用卡卡号、动态密码后,仅用了一秒钟,1元钱马上到账。
与此同时,记者也开云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了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工行能充,交行能充1000块,农行还不行。”支付平台“贝付”的工作人员说。国付宝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一些银行的信用卡在支付平台上依旧能够充值。
而当面对记者关于信用卡充值网贷账户是否属于套现时,多家支付平台则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而“贝付”支付平台工作人员则直言:“属于套现,但有这个漏洞。”
成交量巨大难以舍弃
交易背后存多重风险
“都感觉会关闭,但谁都想做最后一家。”提及多家支付平台面对央行禁令无动于衷,知名网贷论坛网贷之家的创始人徐宏伟对记者说,第三方支付平台兴起于中国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但电商消费成交额远不及网贷。在一些主打网贷的支付平台上,网贷交易几乎占到七八成,“如此庞大的成交量,谁愿意割爱呢?”
表面看只是钱进钱出,背后却是风险重重。一位网贷平台分析师向记者透露,如果时间稍一变化,大量投资人为了偿还信用卡便会违约挤兑,平台上的资金压力就瞬间加大。张辉也告诉记者,平台上这样套现的行为一旦增多,还要面临更大的政策风险。
对于投资人来说,信用卡的风险与网贷的风险叠加在一起,一旦借出去的钱还不上,不但会影响到投资人的信用记录,甚至还有可能背负起更沉重的负担。以中国银行为例,一旦信用卡无法按期还款,每天要承担万分之五的利息,换算成年利率大约18.25%,远高于现在普遍存在的5%到15%的网贷年利率。
一直以来,网贷都以较高的收益率深受投资者热衷,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各种关闭、跑路、失联事件。在业内人士看来,能以信用卡“空手套白狼”,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互联网金融在监管上的空白。“即使在行业内部,也很难清楚地说清‘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更别说是普通的投资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对记者说,由于需要一定观察期进行准确判断等原因,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处于缺失监管的条件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
徐宏伟也认为,若想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应尽快出台监管政策,“连一个完整的定义都还没有,支付平台又怎么划分明确界限,必然有漏洞可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