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的投资风险
徐远翔提到了一个很严峻的现实:国产电影的市场投资风险和中国股市投资有着相当惊人的一致性,二八现象大行其道,八成的电影和股票投资人都在亏损,而真正在票房和股市上盈利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不到20%;同时,普通观众的观影心理和选择买入一只股票的心理依据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有什么样的观众和投资人,就有什么样的电影市场和资本市场,就像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超级IP文本、明星阵容、话题性来吸引80%以上的网络购票者进入电影院一样,一个吸引散户的股票同样必须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明星机构和投资人的站台、概念和题材炒作等基本元素,徐远翔因此认为,在中国特色的温饱型社会,或者叫做“中等收入陷阱”的转型期社会结构里面,尊重市场和市场规则,恐怕是IP投资和金融投资都需要恪守的基本风险控制策略。
其实,矛盾永远存在,平衡永难把握。金巍教授有句话说的很好:金融的逻辑是跨期资源配置,从金融视角看,IP产业在“疯狂”之余,必须回归理性,融资仅仅是一部分,还有信用、风险、增值等功能都需要实现,否则IP金融仅仅是IP投资,不会有太多的金融意义。他认为,IP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一样,都可能是阶段性概念,将来都会消失。但是,IP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版权金融,正在围绕IP形成一种产业金融业态和资本运营体系,这具有阶段性特定意义。
文化金融的盈利点在哪?
也许开云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不必太悲观,朱鹏炜谈到,“近几年政府大力推动和各种民间的热捧下,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在互联网产业引领下,国内文化产业链条已经初步形成,最后也可能产生一些IP变现的渠道,这将形成一个非常好的闭环。”只是这个非常好的闭环,效率究竟会怎样?就如冯俏彬所坦陈:文化的公益性特点之外,资本一定要逐利,金融一定要找到它的盈利点,文化金融的各路资本特别关心盈利点。
只是,这个盈利点究竟在哪?文化金融的效率究竟何在?
虽然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但发挥市场机制来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的对接,应重点解决好的问题却很难解决:如何实现由“资源形态”向“资产产业形态”的转化?如何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怎样构建文化类无形资产流转评估体系,为金融业产品创新创造条件?如何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使政、银、企融资对接中的桥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徐鹏程最近撰文分析了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障碍所在,其中特别强调了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联动这一问题,并提到文化企业的自身特点阻碍了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当前服务于文化产业的金融中介体系比较薄弱等问题,另外还提及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仍然不够、法律法规及政策配套仍不完善等,但核心问题仍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上,政、银、企融资对接中缺乏有效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