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排除政治偏见,当人们感受一个异国的形象时,一般先在脑海中直觉式地反映出某个或几个城市的图像,再以文化产品为引导进入感性把握,而价值观与历史、思想,则是最后的理性归宿。
举个例子,提起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和曼哈顿天际线、华盛顿的白宫和华盛顿纪念碑会不自觉地闪过脑海,好莱坞大片和苹果手机则接着让开云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对它有了触感,而它的政治理念、思想遗产等方面则只能留给少数有兴趣和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
那么,提到已经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中国,正常情况下,外国人的意识反应一样会遵循这个顺序:城市—文化产品—历史与思想。
广州的文化产业向海外输出生活方式,客观上推动了自身进入这种“国家印象元素库”。珠江钢琴,占全球钢琴销售量的四分之一强;UC浏览器,在印度这个亚洲大国占据手机浏览器市场份额第一;《喜羊羊与灰太狼》2009年登陆尼克儿童频道,在亚洲13个国家和地区以英语播出,2010年则在迪士尼频道向52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类似情形的反复出现,影响的不断深化,就会构建起外国人对中国认知的广州维度—诸如“小蛮腰—《喜羊羊与灰太狼》—儒家思想”这样的意识链条。同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也一样也会以独特的文化产业回应大时代,建构自身的维度与链条,共同构成外在的中国印象。
当然,到目前为止,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还属于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完全的事实结果。“新四大发明”和广州提供的文化IP和商业模式,代表的是中国生活方式初具世界影响力,未来还有赖完整、健康而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生态,推陈出新地创造出更具可输出性和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步步改变外部对中国产品的低端、廉价印象。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已经认识到,新常态后的经济,文化产业将是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与培育难度高相对应的,是文化企业具有爆发性增长的潜力,一旦成功,回报率也十分惊人—比如,想想乐高的商业帝国吧。真正的文化产业是天然反廉价的,其提供的强大的消费者剩余,足以支撑起高附加值。
而且,买方与卖方总是两情相悦,无论是依靠满足生活刚需的一般消费品,还是依靠市场或技术垄断地位的优势产品,总归不如依靠魅力、自然而然让人欲罢不能的文化产品那样赏心悦目,一边被购买,一边被崇拜。正如人们会购买法国香水,尽管它很昂贵,却仍然觉得物有所值,除了其产品品质之外,法国对外部塑造的浪漫国度形象恐怕是更重要的价值支点。